國民中學數學科適性教學輔導計畫(2015-2022)

學術活動

適性分組Q & A

本部分整理計畫運行一年多以來的常見問題,包含適性分組、教材與教學三大類
有任何問題也可以email至learning.adaptive@gmail.com詢問。

計畫緣起

為了提升後段學生的學習成效,這些年來教育部推動許多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方案。尤其國中教師面臨在國小階段已有學習落差的學生,進入國中階段的數學之抽象性和結構性更深,在課中進行差異化教學實屬不易。若以課後為主的補救教學又因學習時間加長、學生學習意願低落、教材的適切性、教學的有效性等問題,導致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之目標仍有待各方努力。

落後學生在每週至少4節的數學課中之學習有限,外加的補救課程大幅壓縮了學生休息充電以及適性發展的時間,其顯現的教學成效也有限。再者,外加的補救課程亦造成現場教師的額外負擔,使得學校普遍藉由實習教師進行補救教學。因此,本計畫思考直接針對原本的4節數學課,開發適合落後學生學習的數學活動以進行有效的課中補救教學;並進一步以學生的數學學習與教師的專業發展之兩大主軸評估課中補救教學的成效。

計畫目標

一、建製七、八、九年級閱讀融入建築活動的教學影片。

二、發展分區專家教師的差異化教學知能。

三、提供分區差異化教學共備工作坊。

四、透過教學輔導瞭解及精進參與學校教師的教學。

五、分析各校學生表現並提供回饋。

六、輔導參與學校數學教師改善段考試題品質。

預期成果

一、推動「適性課中補救」的觀念,以與教育部原先推動的「奠基活動」相輔相成,可較完整的協助數學學習準備不足的學生,並逐步進行班內差異化的
轉型。

二、協助教師發展數位學習工具運用、差異化教學、個人化學習等21世紀教師必備之專業知能。 

三、滾動式修正符合108課綱之數學建築活動與閱讀為本之享學班相關教材與資源。

四、評估與輔導數學教師差異化教學的增能情形。

五、長期評估參與「適性分組(抽離模式)」與「適性分組(融合模式)」的學生表現變化情形。  

參與人員

◆計畫主持人
楊凱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教授

◆共同主持人
吳昭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教授
林國源:花蓮縣立玉里國中 校長

◆諮詢教授
鄭英豪:臺北市立大學數學系 副教授
蘇意雯:臺北市立大學數學系 副教授

◆諮詢教師
吳明柱:宜蘭縣國教輔導團 課程督學
呂虹毅:臺北市立中崙高中 教師
蘇惠玉:台北市立西松高中 教師
林東興:花蓮縣立花崗國中 退休校長
柯彥廷:宜蘭縣立羅東國中 教師
施宏杰:宜蘭縣立東光國中 教師
林麗秋:花蓮縣立富里國中 教師
林愛羣:花蓮縣立瑞穗國中 教師
李進福:新北市立福和國中 教師 (閱讀教材 主筆者)
簡于菁:新北市立福和國中 教師 (閱讀教材 主筆者)
呂郁美:新北市立福和國中 教師 (閱讀教材 主筆者)
洪介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博士生 (建築活動 設計者,再由諮詢團隊建議及編修)
陳佳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碩士生 (建築活動 設計者,再由諮詢團隊建議及編修)
康靖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碩士生 (閱讀教材 主筆者,再由諮詢團隊建議及編修)